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制作武夷岩茶的工艺,以及武夷岩茶制作时间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武夷岩茶有标准吗
1、武夷岩茶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地区。
2、它有着独特的岩韵和陈香,被誉为中国岩茶的代表。
3、为了保证武夷岩茶的品质和口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其生产和加工过程。
4、首先,武夷岩茶的茶叶采摘标准是关键。
5、根据标准,采摘的茶叶应该是嫩芽和一片叶的组合,保证了茶叶的新鲜度和嫩度。
6、其次,茶叶的加工工艺也有一定的标准。
7、武夷岩茶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包括摇青、晒青、揉捻、干燥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8、此外,武夷岩茶还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如茶叶外形、色泽、香气、滋味等方面的要求。
9、这些标准确保了武夷岩茶的一致性和品质稳定性。
10、总之,武夷岩茶有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11、这些标准对于保护和传承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红袍加工工艺简称
1、大红袍的第一道工序为萎凋。萎凋对于大红袍岩茶来说很关键,岩茶的岩骨花香是否浓重取决于萎凋效果。萎凋便是蒸发叶片水分,使其软化,为“走水和除涩”等做准备。该环节有两种方式,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前者也称为晒青。将茶青薄摊在水筛中,水晒置于院落中的阳光下,阳光温度低于34℃,制茶工还要控制晒青时间。晒青后,还要进行晾青。晾青需要在室内进行,萎凋后的叶片光泽较浅,此时进行晾青,主要将其放置于晾青架上。晾青需要反复进行,避免茶叶色泽还原,状态复苏。
2、第二道程序为做青。做青工序主要形成茶叶的色香味等品质,该工序费时费力,要求也较高。在做青的过程中,大红袍这种岩茶会出现绿叶红镶边特征。
3、第三道工序为炒青。将茶叶置于高温环境中,使其内部的酶活性降低,进而使叶片丧失叶绿素,停止发酵,同时激发叶片香气。
4、第四道工序为揉捻。揉捻主要发生在揉茶台上,主要通过揉捻的方式将茶叶汁水挤出来,此时叶片松软成条,香气会变得浓烈起来。将叶片放入锅中炒,接着取出叶片继续揉捻,如此茶叶才能满足烘焙条件。
5、第五道工序为初焙。该环节会促使茶叶中的物质转化,茶叶内在物质转化越多,茶业品质越高。在烘焙时,烘焙师需要控制温度和速度。
6、第六道工序为扬簸。该过程主要为了去除茶叶堆中的碎片等杂质。
7、第七道工序为晾索。主要将茶叶晾起来,避免茶叶渥堆发热,否则大红袍茶叶色香味都会大打折扣。
8、第八道工序为复焙。主要弥补初焙时的不足,使茶叶品质均匀,同时避免茶香损失。
9、复焙之后的茶叶便是成品毛茶,此后再经过三道火,形成成品茶,最终将这些茶叶集中装到箱子里。
10、在茶叶制作中,制茶工还要及时做好质量检查工作,以便及时止损。
三、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由此看来,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正岩大红袍怎么出来的
正岩大红袍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正岩茶厂生产的一种岩茶。它是由大红袍茶树的嫩叶经过传统的制作工艺制成的。
大红袍是武夷山岩茶中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正岩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采摘:在清明节前后,采摘大红袍嫩叶,一般只采摘最嫩的一片或两片叶子,以保证茶叶的质量。
2.晒青:将采摘的嫩叶放在竹筛上晾晒,使其失去一部分水分,增加茶叶的香气。
3.揉捻:将晾晒后的嫩叶放在竹篾上,用手轻轻揉捻,使其叶汁均匀地分布在茶叶中。
4.炒制: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高温的锅中炒制,使其叶色变深,香气更加浓郁。
5.焙火:将炒制后的茶叶放入炭火中进行焙烤,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同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6.分级:将焙烤后的茶叶按照质量进行分级,分别装入茶罐中保存。
正岩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它的品质优良,口感独特,是中国传统的名茶之一,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五、岩茶加工工艺流程
1、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中开面采3~4叶)、晒青、晾青、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做青、杀青、初揉、炒熟、复揉、水焙(毛火)、搧簸、凉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毛茶等工序,其中做青是武夷岩茶的关键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2、条索卷曲肥壮,色泽乌润而碧绿,香气馥郁幽雅(岩骨花香)、滋味醇厚甜滑,饮后齿颊留香,独具“武夷岩韵”。
3、汤色橙红明亮,叶底柔软碧黄,红边明显,为乌龙茶名贵品种之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肉桂岩茶与胃部:乌龙茶瑰宝的养胃之谜
2025-08-28 00:42:56乌龙茶能经常喝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025-08-27 02:46:46闽北水仙制作工艺详解
2025-08-26 03:10:46工夫茶技艺泡法,让你轻松掌握泡茶的方法和方法
2025-08-26 03:06:11乌龙茶冲泡与保存全攻略:揭秘泡制要点与饮用体验
2025-08-15 01: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