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能治病的古文记载,治疗茶自古有之

茶能治病的古文记载,治疗茶自古有之

作者:云窖乌龙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7-05 01:51:42 / 阅读数量:0

茶,自从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以来,它的应用和发展都与茶的药用功效密切相关。所以从古至今,茶和治疗茶一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们在促进人们的健康保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随着我国茶学研究和医学的发展,茶叶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引人注目,并开始走向世界。

1.茶叶加工的发生与发展

所谓治疗茶,通常是指以茶为单方,或与其他中药配伍形成复方,内服或外用,以养生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提到治疗茶,人们自然会想到古代神农用茶解毒的传说,可见中国人最早是用茶入药的。然而,茶的药用直到《神农本草经》年才得到证实。在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中,对茶的作用有明确的记载:“茶味苦。喝酒使人思考,少躺,身体轻,视力好。”

茶能治病的古文记载,治疗茶自古有之

说明茶本身确实是一种药。所以中国历代医书大多都有茶的记载。如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年说“茶治血”,三国“神医”华佗在《食论》年说“苦茶益人”,梁朝名医陶弘景在《杂录》年说“苦茶使人轻骨变。”

在唐代,茶的保健和长寿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饮茶的繁荣。唐宪清四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书《新修本草》,其中记载:“茶味苦甜,但微寒时,主人亲自调茶,以示敬意。然后在宴会上给客人敬茶。客人先闻茶,看茶的颜色,然后品尝。茶一过两轮,就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良好,茶味鲜美,然后话题就可以转到爱情和功名的叙述上来了。

元代饮茶的形式和方法基本沿袭了宋人的习俗。除了纯粹的饮酒和优雅的欣赏,它被提倡用茶和茶点招待客人。此外,元代以来,由于西北市场的开放,饮茶的习俗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普及。

到了明代,随着茶叶加工方式的改革,成品茶已经从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变成了炒青的条形散茶。人们在用茶时不再需要将茶叶磨成细粉,而是将散茶放入壶或杯中,直接用开水冲泡。这种直接用开水泡茶的方式,不仅简单,而且保持了茶的鲜香,更便于人们直观地品茶。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人在饮茶时更加注重形式和口感创造了条件。所以明代人崇尚多饮,讲究饮茶壶的综合艺术,对壶艺的要求更高,壶中饮茶,崇尚小壶啜饮,成为明代人的饮酒时尚。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饮茶的习俗由水路传到了西欧,由陆路传到了俄罗斯。

清代饮茶史无前例,不仅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茶,商务、馈赠、议事、庆典也离不开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中国的饮茶不仅传到了欧洲,也传到了新大陆。

在现代,茶已经渗透到我们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和阶层。喝茶已经成为一种全民饮品,受到所有中国人的喜爱,无论老少,咸宜人还是男人和女人。至于饮茶的方式方法,则是多种多样,如讲究纯饮、雅赏,追求清香、真味;有著名的茶点和相得益彰的追求;

唐代著名的药理学家陈藏启开门见山,在他的书《本草拾遗》中说:“万药为百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有人指出,茶是一种可以治疗许多疾病的良药。此外,自唐代以来,对茶的处理有了新的发展。如唐代郭继忠《妇人方》所述:“产后便秘,取葱花白葱汁,混茶粉为丸,自服。”到了唐代,治疗茶叶的方法已经打破了早期单一的煮饮方法,开始以药丸的形式出现。

宋代在治疗茶叶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取茶方法,如将药茶磨成粉末外用,用醋喝,将茶叶磨成粉末调服等。从而迅速从单方发展到复方,使得茶叶的治疗应用更加广泛。《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年有大量记载,宋代正式编纂出版。例如,在王怀印主编的《太平圣惠方》中,有10多个治疗茶的处方,其中包括洋葱豆豉茶,用荆芥、薄荷、栀子和豆豉混合的茶来“治疗伤寒、头痛和实热”。薄荷茶用茶叶混合生姜、石膏、麻黄、薄荷等。用于“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茶叶中掺有硫磺、诃子皮等。石膏茶用于治疗伤寒、头痛和易怒等。

《圣济总录》中也有很多治疗茶方,如用干姜拌茶用于“治疗霍乱后焦虑”的姜茶;茶叶配海金沙,配生姜甘草汤,用作海金沙茶等。以“治小便不通,脐下胀满”。总之,由于宋代对茶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茶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疗效更加明显,从而使茶疗得到进一步发展。

茶叶方剂的有效治疗作用不仅为历代群众所接受,而且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在皇家宫廷中也颇受欢迎。这不仅可以从宋代官方编纂出版的《茶坊疗方》中得到证实,而且可以从元代宫廷饮食巨匠胡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得到证实。其中,含有茶叶的药茶配方很多,如“三勺玉碎茶、面粉、酥油调成糊状,放在汤里煮”制成的糊茶。“红铁锅炒茶,马四哥油加奶茶芽炒”;以“金末两勺茶,拌酥油,煮汤”为酥签。

此外,还有10多个治疗茶处方,如玉墨茶,枸杞茶,金紫茶,翻殿帅茶,紫笋游丝茶,绿茶,建堂茶,香茶等。书中还明确指出:“凡茶皆甘苦,微寒无毒,可消痰清热,止渴利尿,消食化积,去火,清心少眠。”元代王《汤液本草》还载有茶能“清头目,治中风嗜睡,睡多。”元代沙苏在《瑞竹堂经验方》中详细记载了两种治疗痰喘的茶方,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使用。

到了明代,茶坊的治疗应用更加广泛。明代(《日用本草》)吴瑞有许多关于治疗茶的记载,其中有“茶煎饮,可治热毒引起的赤白痢,与熊毛、葱白同煮止头痛”之说。明代(公元《普济方》年)朱编《药茶》专章,收录了8个治疗茶叶的方剂,并详细介绍了适应症和饮用方法。明朝《韩氏医通》年,也有八仙茶的抗衰老药方。明代著名药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不仅论述了茶叶的性质,还增加了10多种治疗茶叶的方剂。

此外,如明代李钟离《本草原始》、《食物本草》、宝山《野菜博录》、苗锡庸《本草经疏》、《上医本草》、李《本草图解》、张0755。钱春年的《摄生众妙方》,许次纾的《医方集论》,程永斌的《茶谱》等等

到了清代,治茶更为盛行,因此以治茶为题材的作品也就多了起来。在清代的治茶方中,最著名的是敖于公元《茶疏》年记载的“天钟茶”,由沈氏根据伤寒学家叶的治茶法加以修改,并沿用至今。另外《茶录》,张璐《沈氏尊生书》,陆廷灿《茶史》,《本经逢原》,《续茶经》,皇宫刺绣《本草备要》,费0755。神龙的《随息居饮食谱》,魏金德的《本草求真》,钱寿鹤的《食鉴本草》等等,都有民间治茶的记述。不仅如此,清廷还非常重视对茶的处理。如清宫仙药茶,用于降血脂、除浊、养肝补肾,由乌龙茶、六安茶、泽泻等组成。例如,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仅清热治疗茶的配方就有清热理气茶、清热化瘀茶、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咳茶等等。可以看出,到了清代,茶已经成为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从皇家阶层到普通百姓。

至于现代,尤其是现代,几乎随处可见对茶进行处理的应用。在陈存仁主编的《食物本草会纂》、谢主编的《医药指南》、南京药学院主编的《慈惠小编》、江苏新医学院主编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书籍中,大量流行的治茶方子都被搜录下来。在临床上,除了茶方之外,还使用许多由茶叶和其他中草药制成的复方成品茶,如天中茶、午茶、减肥茶、甘露茶等。著名中医医师耿建亭所著《茶疗方《中国药学大辞典》是一部总结茶疗防治疾病经验的著作,现已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使用。近年来,许多茶叶和医药领域的著名专家也对茶叶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比如在《中国医学大辞典》,《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瀚海颐生十二茶》等很多作品中。很多都是通过对茶的处理来检索和记录的,都是很容易获得的。此外,许多茶药物已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一些保健茶药物在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和其他国家很受欢迎,为全世界人民的保健做出了贡献。

2.茶叶处理的特点

治疗茶不仅适用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各种疾病。而且用途广泛,可以防病健身、抗衰老、养生益寿。这也是为什么治疗茶可以持续几千年的原因。

茶叶无论是作为单味方药,还是与其他药材配伍,都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病程较长、一时无法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况且,只有长期服用,慢慢调整,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对于一些急性病患者来说,喝茶治疗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疗法。如宋代的葱黑豆茶《家用中成药》是治疗“伤寒、头痛、实热”的茶方;现代午茶用于治疗感冒等。这些都是公认的有效治疗茶叶的药方。此外,《食物疗法精萃》中提到的八仙茶,可以抗人体衰老,以及近代根据茶叶的特点开发的各种抗衰老保健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进一步扩大了茶叶的应用范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