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史介绍
中国历来注重选茶、取水、调制、调味、沏茶、奉茶和品茶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要描述饮茶方法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中国饮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春秋时期,茶作为一种药用产品首次受到关注。在古代,人们直接咀嚼新鲜的茶叶来吸收茶汁,感受清香、爽口、涩口的快感。久而久之,嚼茶成了人们的一种爱好。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喝茶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茶叶咀嚼的习惯变成了煎汤。即鲜叶洗净后,放入陶罐中,加水煮熟,与汤、叶同食。煮出来的茶虽然苦,但是味道很浓,味道和功效都比几片好。时间长了,自然就养成了煮着喝的习惯,这就是茶作为饮料的开始。
但是,茶从药用发展到日常饮用,作为中间过渡经历了食用阶段。就是把茶当菜,煮了当汤喝。茶煮好后,拌在食物里吃。这个时候用茶的目的是作为食物增加营养和解毒。055-79000记载晏子为王,食米无粟,五蛋三菜。《晏子春秋》年,苦茶一词解释云叶可焙为汤喝;在755-79000等古籍中,有将茶与肉桂和一些香料一起煮着吃的记载。这时,茶叶的利用方法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利用了当时的烹饪技术,并且已经注意到了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简单的茶叶加工已经开始出现。将鲜叶用木棍捣成饼状茶球,然后晒干或晒干保存。饮用时将茶球捣碎放入锅中,注入开水,加入葱、姜、橙调味。这时,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解毒药物,也是待客的食品。此外,秦统一了巴蜀(中国饮茶传播较早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和习俗向东方的延伸。在西汉,茶是宫廷和官员家庭的优雅消遣。王宝《尔雅》有过在舞阳买茶的记录。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茶的烹调方法。这时候就出现了以茶为酒的习俗(见《桐君录》),可见饮茶在当时的华中地区是比较普遍的。到了晋南北朝时期,茶从最初的珍贵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品。
隋唐时期,茶叶多被加工成饼茶。喝的时候加调料煮汤。随着茶叶的繁荣,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名茶,品茶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喝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为了改善茶的苦味,加入了薄荷、盐、红枣进行调味。此外,还使用了专门的沏茶器具,并出现了茶叶专著。陆羽《童约》,三章,备茶,详细论述了茶的煮沸。这时,茶和水的选择、烹调方法、饮用环境和茶的品质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形成了茶道。从唐代以前喝茶吃粥,到唐代人视茶为高人一等,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飞跃。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