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寓意着春光渐浓,万物复苏。这个时节,柳条吐绿,随风摇曳,似乎在泄露着春日的秘密。所谓“清明”,便是取其清净明洁之意。在各地的地方志中,关于清明的记载几乎都会提到一个共同的习俗——门上插柳。
门上插柳的起源与寓意
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光州志》中记载了门上插柳的取义:“清明日,男妇各戴柳枝于首,门、檐、匾并插柳枝。《岁时记》云:以是取柳火之义。一说柳枝可攘火也。”这一习俗与清明禁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明与火的古俗
清明与火,涉及三项古俗。古代钻木取火,四季用不同的木。如《论语·阳货》中所言:“钻隧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木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一改火之典,据说上古时代曾盛行。与春相关的是榆、柳之火。
寒食禁火。春秋时,晋文公焚山求介子推,介子推抱木而死。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用火,为后世留下了寒食节。此节在清明前一两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与清明合一的趋势。禁火之说最早见于《周礼·司恒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人相信天人合一,禁火是因太空星辰的原故。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钻木取火渐渐被淘汰。改火是写入《周礼》和《论语》的古制,没有被遗忘。到了唐宋,每当寒食禁火后,朝廷用柳火赐近臣、戚里。《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二:“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而唐时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非常赐例也。”
清明插柳的风俗形成
宋代虽然范围稍有扩大,但赐火仍是恩宠有加的表示,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受赐者以此点火,之后,将柳条插在门楣上,以示荣耀。后来,未得赐火的人家在此时节也插柳门上,清明节门上插柳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
清明插柳的含义
清明节门上插柳的寓意有多种说法。招魂说是其中之一。在一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日为介子推招魂也。”
避邪说也是柳枝插门的重要含义。明代《建昌府志》中提到:“清明,是日插柳于门,人替一嫩柳,谓能辟邪。”柳枝辟邪是古老的说法。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正月巳,取柳枝着门户上,百鬼不入家。”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也说:“把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这有助于解释插柳替柳辟邪之说。
避虫说也是清明插柳的一种解释。浙江《临海县志》记载:“清明插柳于门,或替之,谓之驱‘香几娘’,盖指螳螂云。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
清明插柳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清明节这一天,插柳门上,既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对生命力的赞美。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揭秘乌龙茶:传统技艺的半发酵魅力
2025-06-26 14:05:39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解读秋后一杯茶的含义
2025-06-19 04:07:37禅茶一味: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与生活艺术
2025-06-21 05:16:06揭秘武夷岩茶高价位背后的多重因素
2025-04-26 11:33:30品味地道北京大碗茶:传统风味与文化的交融
2025-07-04 03: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