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许多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并不总是比那些不被本行业其他成员高度认可的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有时他们并不比那些从未接受过培训的人更好。
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味道,所以几乎不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尤其是对于口味多变的普洱茶,市场上每个自称“专家”的人都是“三分靠猜,七分靠不懂”,其真实水平远不及大家想象中的“出类拔萃”。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两块生茶蛋糕放在一起,一块蛋糕是某知名品牌的老章,另一块蛋糕是裸蛋糕,没有任何标识。茶艺师当场开汤,一桌“专家”茶客喝了。他们称赞老班章味道鲜美。味道很好。只有一个人不太自信地嘟囔着,认为裸蛋糕更好喝。
隔天。这两种茶还是同一桌,店主让大家盲品,没有透露任何茶品信息。于是,情况发生了变化:超过一半的茶客认为裸饼好吃,老班章的“珍贵”味道似乎被遗忘了。
其实裸蛋糕的原料来自一个鲜为人知的三线山区,价格不到某知名品牌的十分之一。不久前在珠三角一家茶叶店上演的这一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行家”喝酒的不靠谱。
排除价格、外包装等先入为主的因素,没有多少“好茶”能经得起瞎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种斗茶比赛中,市面上最火的名茶鲜有胜出的(暗箱操作除外);而且每次茶斗的名次排定后,绝不会再有拿着比赛的样本瞎品了.恐怕“专家”们每次品尝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不伤“权威”吗?
“专家”的嘴也是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精确、冷静、不自私。
与普洱茶品鉴最接近的是酒。即使在评级体系最严格、最成熟的葡萄酒领域,所谓专家在饮酒方面的真实标准也开始受到大众的质疑。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他们高度发达的味觉可以察觉到葡萄酒中其他人认为不明显的细微差异,但研究表明他们的能力被大大夸大了。”
2008 《葡萄酒经济杂志》一篇文章指出,葡萄酒专家甚至会推翻之前的评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加州某酒厂老板从2005年到2008年连续四年参加加州博览会的葡萄酒比赛。每次,他都拿出三个一模一样的酒样。结果三个样本的分数不一样:一个样本可以拿金牌,另一个样本只能拿铜牌,或者根本排不上号。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对于酒厂老板每次比赛三个一模一样的酒样,“连续四年评委没有一个是一致的。要知道,这些人是品酒师、品酒师、酿酒师、葡萄酒顾问和葡萄酒买家。”
这足以证明“专家”的饮酒结论不过是自欺欺人。色彩丰富的主观感官评价不可能精确到1 1=2,品鉴“专家”也不一定比普通人强多少。他们只是懂得用一些专业术语,用无厘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研究表明,许多行业或领域的“专家”的表现并不总是比那些没有得到其他专业成员高度认可的人更好,或者有时并不比那些从未接受过培训的人更好。
要检验普洱茶“品鉴”专家的真实水平,可以借鉴一下这家酒厂老板的做法。但是最好不要测试它们。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普通人可以不懂茶,但至少能分辨出“好喝、一般、不好喝”的区别。够了。
为什么要听“专家”的废话?我知道代表谁。
喝茶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态度。其实喝茶是没有权威的。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