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国纸币的特殊茶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国纸币的特殊茶文化)

作者:云窖乌龙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6-14 04:16:47 / 阅读数量: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自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发行了数万张纸币。这些纸币与茶人的茶事息息相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纸钱茶文化。

茶票,茶领票的简称。“茶叶引进”的原始性质是茶叶贩运的凭证,相当于“茶叶销售许可证”。北宋末至南宋,“茶征”的性质由“贩证”变为“专卖税”。

“茶领”纸币的内容,代表的是茶商为获得茶叶的专有权而付出的金钱,以及在茶叶销售中赚取的利润。所以“茶”具有价值符号的功能,可以转让,可以赠与,可以买卖,甚至可以代替货币。

咸丰以后,茶叶引进制度逐渐废除。为了增加税收,政府向茶商发放茶票,用于介绍,并按票纳税。民国时期,由于茶叶生意的繁荣,茶馆、“茶票”和中国丝茶银行逐渐发展起来。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交通枢纽和水陆码头,商贸往来便利。早在18世纪,南方茶叶就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天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茶叶批发商纷纷涌入天津卖茶,极大地促进了天津茶业的发展,茶店数量增多。

由于茶叶生意兴隆,硬币发行量不足,中国丝茶银行紧急发行茶币。1925年“中国丝茶银行”发行5元的茶钱,印刷精美,红黄相间,镂空花边,四角印“武”字。“中国丝绸茶行”四个字从右向左横向印刷。是一幅扁圆形的椭圆形采茶图,左右竖写“武远”四个字,再加上灰色镂空花边,再两边竖写“天津”四个字。“采茶图”下从右至左横写“收票应付五元”字样,再从右至左横印“民国十四年”字样。

中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国纸币的特殊茶文化)

1928年,福建福安发行茶楼票。东村发行的“谢盛昌”茶楼票也叫“谢盛昌”名票。发行的茶馆券种类不详,现已查明面额为“三交”和“五角”。以五角为例,竖版是黄、蓝、黑三色套印。前本《福安东坤》。中间竖印“洋五毛钱托票”字样,底部五枚银币重叠排列图案,底部印“福州总督府口印印”字样。左右两边有直书“民国17年1月5日船票”“一元大洋一毛钱”。

1934年,是闽东苏区的鼎盛时期,先后成立了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分别在福厦、福寿、安福、安得、宁寿五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闽东苏维埃政府还发行了从“5分”到“1元”的纸币、代用票和兑换券,繁荣苏联市场。当时东昆村属于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征用了已经停止使用的茶楼券“谢盛昌”。票的右边,盖着“代表安福中央区苏维埃政府”11个字,作为“纸币”使用。

1932年,安徽七夕高唐“义和茶”印制了两种代用纸币。面值分别是一元和五元。一元券,正面白底,棕色装饰,棕色字体。上菜茶的名字叫怡和香茶,后面是七喜高唐的地址,中间是宝塔景观图。未来十年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下面中间有“一元兑洋凭票准时”的字样。两面分别写“票认,人不认”和“不挂失”。“宝塔景观图”两面印有“一元”字样,券的四角分别标有“怡和祥”字样。两种替代

大概是由于抗战时期代币短缺,影响流通,“中钞公司”曾印制过型号不明的茶叶流通券。以“一元”为例,正面白底紫字装饰,正面花饰四角为镂空“一”字,上方为镂空大字“福鸿鼎茶业公司”。两边都有“婺源”二字。然后就是花饰的空心字“一元”。中央花饰四周镂空“茶市流通”二字,中间镂空“券”二字。下面七个字是“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意思是流通券可以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七个省份使用。下面有“一美元一海洋”的字样。底部的花卉装饰上,标有“中钞公司盖章”字样。反花装饰的四个角为空心“1”,上下为英文“茶市流通券”,中间为“茶市流通券”隐藏图案,两侧为“1”。是中马屿古籍的河图,上面两边都有这个凭证的编号。

1949年后,随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用于茶叶交易的“交割凭证”慢慢退出市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