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有的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节日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节日风俗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积淀,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节日与历法的制定有密切的关系历法的制定又靠丰富的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远古时期的先民过着“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蒙昧生活,生产力低下,自然不能形成节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季节,不误农时,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都有很史记·历书》记载,颛顼时已设“火正尧时又设羲和之官,专事“明时正度”的工作,即观察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制定了颛顼历。夏代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出没来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制定了建寅的夏历,以月亮圆缺为月,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商代已用干支纪日,制定了建丑的殷历;周代制定了建子的周历。由于各代历法的不同,所以表达庆丰收、祭先祖的年节的日期也不同。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年节”,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年节”,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年节”,而早期的颛顼历以十月初一为“年节”。直到汉武帝时以夏历为依据,制定《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为“年节”。自此以后,除个别王朝短期改用殷历或周历外,代代沿用,历时两千多年。由于年历确定,每年的“年节”(春节)也就随之而固定下来。可见节日的确定是和历法的走向科学、缜密分不开的。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先民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诸如天地山川、飞禽走兽,以及人类的产生都怀着莫名的惊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原始崇拜心理。原始崇拜包括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宗崇拜。
图腾崇拜图腾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先民和获取动物来求生存,他们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关系,这一对象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图腾往往是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禁杀禁伐禁食,并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其繁衍。我国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是“龙”崇拜。早在炎黄以前的伏羲氏(太皡)时代就以“龙”为图腾。“龙”是先民们幻想出来的一种动物,在商周青铜器上已有大量“龙”的图案。“龙”的本事很大,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这对于从事原始农耕的先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不乏祭“龙”的记载。《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山海经》中描述“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都是把“龙”作为雨神来祭奠和崇拜的。古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中华民族号称“龙的传人”,这些都是“龙”图腾崇拜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春节有舞龙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是说这天龙要升天,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龙”而开展的活动。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