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泡茶的时候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茶汤要用完了吗?”
有茶友问:“不是说为了健康饮用,茶要和水分开吗?”我怎么看到有人用玻璃杯或者大壶泡茶,每次加水都会有三分之一的茶汤留在杯子里?"
另一个茶友问:“我用茶壶泡茶。如果我不把水倒干净,那叫坐杯?”坐在杯子里和闷有什么区别?"
以上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泡茶中的几个概念,即“留根”、“坐杯”、“闷”。
它们都是什么意思?适用范围有哪些?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增长见识。
什么是“留根”
留根是指每次倒出茶汤时,在冲泡的茶具中留下一部分茶根(也叫汤底),然后倒水冲泡下一杯。目的是让茶的味道延续,风味波动不大。
“保根”泡法多见于冲泡滋味浸出率高、耐泡性低的茶叶。剩下多少取决于茶叶的性质和数量。四分有六分,五三分有七分。
1.最常见的是用玻璃杯泡绿茶或新白茶的时候。
比如用玻璃杯冲泡绿茶、白针、白牡丹时,会留一些茶汤,延续茶的鲜甜口感。
在杯中留一些茶汤,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让接下来的茶汤有更好的口感体验,甚至茶汤的浓度,避免前几杯顺滑清新,最后几泡变得像白水一样的窘境。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用盖碗泡绿茶可以用保根法吗?”
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不建议爱茶人士使用保根法。最后几滴茶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不倒出来,茶汤浓度不够;如果用保根法,茶叶一直泡在水里,下一次泡茶的时候,很可能因为泡的时间太长而发苦。
2.除了玻璃,用大壶泡花茶、红茶,也用留根泡法。
那么试想一下,一大壶水浸泡茶叶,茶叶的浸出率估计能达到80%,甚至更高。如果不留下一些茶汤作为“底料”,估计第二壶茶就剩下没喝的欲望了!
3.煮茶时的“留根”。
煮茶就是煮茶喝。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叶是直接与水接触的。经过短暂的煮沸,茶叶中的物质沉淀溶解在茶汤中,形成独特的风味。
以煮老白茶为例。不要每次都把茶汤倒掉,留一部分续水。这样可以保证每一壶煮出来的老白茶,口感都是香甜绵软,不会有大的变化。
如果每一壶茶都烧开了,茶汤倒干净了,茶汤的浓度就会迅速下降。很可能第一壶茶会有很浓的枣香和药香,第二壶茶喝下去只有芦苇叶的香气,第三壶喝下去味道就很淡没有太多味道了。
“拿一个杯子”
从字面上讲,“坐杯”就是把茶坐在杯子里。
其实就是等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来,让这些风味物质均匀扩散,拖延煲汤的时间。
平时泡茶的时候,我们坐在杯子里,往往是因为茶汤变淡了,嘴里没有味道。
但你看这茶,还没完全舒展,丢了可惜。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延迟出水的时间。至于延迟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深浅来判断。
如果是冲泡岩茶,建议在第四泡的时候延迟10秒左右出水。如果茶叶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味道会释放得更多。
如果到了第八个泡泡,在杯子里坐的时间会更长,1分钟左右。
坐在杯子里和泡在泡泡里是不同的性质。
“闷泡”
闷泡可以理解为“闷泡”。
闷,指不透气,使之不透气。要形成闷的条件,必须有一个封闭的空间。
泡,就是茶叶泡在水里。
当我们谈到浸泡,我们只是添加足够的
闷泡其实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很容易把茶的缺点表现出来。也是品茶的常用方法。一般乌龙茶需要2分钟、3分钟、5分钟,其他茶需要5分钟。
比如有些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么缺点,就用闷泡盖住。茶汤凉了,他们会倒出来品尝,寻找茶的缺点。
有的茶友泡茶的时候,突然有事要离开几分钟。水出来之前,把茶叶泡在茶壶和盖碗里,激发出茶叶最深处的物质。茶会变苦变浓,对人体刺激太大,会大大影响喝茶的体验。
有意或无意
根和杯都是有意的,有目的的,只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闷泡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极端做法。比如评价茶的时候会采用这种方法,这样更容易表现出茶的缺点。
“留根”、“坐杯”、“闷”,分清这几个词,真正泡茶的时候,才能正确对应冲泡手法,做出纯正的茶汤。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