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这一天,太阳黄经达到270度,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黑夜达到最长。随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预示着昼变长,阳始盛。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利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一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来的一个。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时节,阴气达到极盛,之后逐渐衰降。《通纬·孝经援神契》中也提到:“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这表明,冬至日后阴气开始衰降,阳气开始强盛,昼开始变长,夜开始缩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中,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冰冻泉水将开始融化,温度也开始上升。
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数着九九过寒冬。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所跨纬度范围大,致使最南端与最北端的气候景象仍有较大的差异。东北北部冰冻三尺,银装素裹;华南南部则是云淡风轻,绚丽多彩。总体而言,此时的天气相对简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气温继续走低,南北差异明显。
冬至时节,白昼达到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最小,地面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最少,按说应该是冬季最冷的时候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最冷之时是冬至之后的“三九”。古时候,人们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81天分为9个阶段,每个阶段为9天,这就是民间说的“冬九九”。冬九九里的第19-27天就被称为“三九”。
至于为什么“三九”是最冷的时候,气象专家给出这样的解释:地面温度的高低,不仅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与地面散热有关。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出来补充,所以天气不会很冷。随着冬至后的“三九”到来,地面热量逐渐消耗,气温逐渐降低,三九”成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冬至作为冬季的起始,标志着阴气达到极盛,阳气开始强盛。随着“三九”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成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这一时期,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明显,但总体上呈现出气温继续走低的特点。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冬季乌龙茶:暖身养生,注意事项解析
2025-04-28 20:07:28冬季乌龙茶:保暖养生,品味健康
2025-05-16 15:27:27茶树冬季管理与修剪要点解析
2025-04-22 16:26:39北方茶园冬季越冬防护措施全攻略
2025-04-23 18:00:37冬季喝大红袍茶好吗_冬季喝大红袍茶好吗女性
2025-05-06 19: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