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快速提高制茶水平的五个小技巧,以及制茶的过程七个步骤图片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由此看来,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熏茶的正确方法
熏茶是一种传统的制茶方法,主要是通过烟熏来增强茶叶的香味和口感。下面是熏茶的正确方法:
1、准备好干净的茶叶:首先,需要选择新鲜、质量好的茶叶,将其摊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以便更好地进行熏制。
2、点燃熏炉或烟熏盒:将熏炉或烟熏盒点燃,等待几分钟,让烟雾充满整个空间。
3、放入茶叶:将茶叶放入熏炉或烟熏盒中,同时保持它们散开,以充分接触烟雾。
4、控制熏烤时间:控制熏制时间,一般为十分钟左右。如果熏制时间太短,得到的茶叶味道可能不够浓郁;如果时间过长,茶叶可能会失去本来的香味和口感。
5、放凉与存储:取出已经熏制好的茶叶,将其放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直至完全冷却。最后,将其存储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密闭容器中,以避免与外界的氧气、湿气和异味接触。
三、普洱茶有高科技吗
1、没有因为普洱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类,其制作工艺和品质保障依赖于人工操作和自然环境。
2、虽然现代科技可以辅助制茶过程,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稳定性,但是普洱茶的品质和特色依然是由传统制作工艺和自然环境决定的,并没有高科技可以替代。
3、虽然普洱茶没有高科技,但是有些厂家在包装和营销上使用了一些现代技术。
4、比如,一些普洱茶厂家使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使用智能物流管理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5、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会影响普洱茶的制作和品质。
四、喝茶小白入门知识
1、泡好一杯茶,人们不自觉地要看茶汤的颜色,看它的色泽、亮度、清澈度。各类茶叶都有自己标准的汤色,绿茶清汤绿叶、红茶红汤红叶,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例)茶汤金黄或黄绿。应注意的是,茶汤静置一段时间,易变色,气温、光线、茶汤温度都是影响因素。
2、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物质是茶多酚。茶多酚本是无色的物质,但制茶或存放过程中,茶多酚会因氧化而变色,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可变得黄暗。影响茶汤颜色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因此,泡好茶后,一般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能较好地评判茶叶的原有汤色;如时间拖久了,很容易出现误判。
3、品评香气,主要看香气纯不纯,是否有异味,属于哪种香型(清香、嫩香、花香、果香等),香气是浓还是淡,香气是否持久等。最适宜人闻香的温度是45℃~55℃;超过60℃,人就感到烫鼻,但低于30℃,人就会感到气味低沉,难以辨别。
4、闻香时,嗅香过程最好是2~3秒,不宜超过5秒或少于1秒。品香时,宜将整个鼻部探入杯内,这样使鼻子接近茶汤,既可扩大香气接触面积,又能增强嗅觉对气味的捕捉能力。品评茶叶香气,在冬天要快,在夏天,过3~5分钟,即应开始嗅香。
5、品滋味要靠舌头,舌头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对苦味判断最敏感。
6、评茶汤滋味最适宜的温度是45℃~55℃。如果温度高于70℃,就会感到烫嘴,低于40℃就显得迟钝,感到涩味加重、浓度提高。把茶汤吸入嘴里后,舌尖顶住上层门齿,嘴唇稍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入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这样,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茶汤滋味的特征
五、怎样炒制茶叶
1、清洗,采摘单芽,一芽一叶或二叶的嫩芽放入茶篓中,用清水洗净;
2、萎凋,把茶叶均摊在竹匾上,晾晒4~6个小时;
3、翻炒,把茶叶投入热锅中,顺时针快速翻炒茶叶;
4、烘干,把炒好的茶叶摊在竹匾上,置于阴凉干燥处晾晒。
六、如何提高茶叶出茶率
茶叶出茶率是指从茶叶原料中提取出的茶汁重量与茶叶原料重量之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茶叶的出茶率高低,对制茶质量、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下面是几种提高茶叶出茶率的方法:
1.采摘茶叶时选择优质茶原料,如开花期的茶花鼓等,这些茶叶的出茶率相对较高;
2.腌制时掌握好时间,腌制足够时间能够让茶叶的细胞壁分解得更彻底,从而提高出汁率;
3.烘焙时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原料、季节和工艺特点来确定温度、时间、湿度等参数;
4.保持茶叶的新鲜度,所谓新鲜度是指茶叶的湿度和氧化程度,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出茶率,所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可以提高出茶率。
总之,提高茶叶出茶率需要掌握好制茶的各个环节。在制茶的过程中,选择优质原料,适时掌握腌制和烘焙温度,加强储存管理等都是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合理调整制茶工艺,也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出茶率。
快速提高制茶水平的五个小技巧和制茶的过程七个步骤图片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_关于有机茶园的图片
2025-07-18 00:38:10手工茶叶制作过程,手工茶的好处和优点
2025-06-19 05:09:12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解读秋后一杯茶的含义
2025-06-19 04:07:37一杯茶中瞥见众生,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
2025-07-15 01:56:57紫砂茶具套装-紫砂壶如何开壶
2025-07-03 00:59:44